創建于1996年的永祥糧機,從5萬元起步、10畝地立足,現在資產總額3.8億元,年銷售收入近3億元,總部和廠區占地面積38萬平方米,連續11年位居國內大型稻米加工設備制造企業第一名、市場綜合占有率第一名,產品遠銷拉美、非洲、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不安現狀”,做成全國第一
上月,安陸舉辦民營經濟創新獎勵大會,湖北永祥糧食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收獲不菲——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獎金20萬元;獲評外貿出口重點企業,獎金30萬元;當選技改擴能先進企業,獎金30萬元;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1件,獎金7.7萬元。
手中拿著4張支票,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勇強說:“政府的獎勵是激勵,要想真正站在行業巔峰,還得靠自己。”
1993年,31歲的他丟掉國營企業“鐵飯碗”,以停薪留職方式下海闖世界。“那時主要是做糧機銷售。”他說,安陸是糧機制造大縣,很多外地企業前來采購糧機。
時間一長,技術員出身的王勇強覺得有些不舒服——很多糧機設備質量和性能存在明顯缺陷,卻依舊能賣出高價錢。自己如果生產出質量好的,豈不可以賣得更好?
1996年,王勇強找親戚東拼西湊5萬元,成立湖北永祥糧食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大米加工設備。
由于產品質量過硬,永祥糧機很快就打開市場,訂單如雪花般飛來。2001年至2004年,王勇強每年銷售糧機1000多臺,每臺糧機的利潤率50%。高峰時,永祥糧機甚至對客戶“限量供應”。
2009年,永祥糧機擊敗國內各路高手,第一次成為國內大型稻米加工設備制造企業領頭羊。“不安現狀”的王勇強又琢磨:如何才能把第二名遠遠甩在后面?
科研創新,穩居行業龍頭
2010年至2011年,對國內制造業企業來說,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期。“從那時候開始,低端、低價的產品不好賣了。”他舉了個例子——一個老客戶將一款國外進口大米拋光機和永祥糧機生產的同類產品作比較,進口產品的價格是永祥的50倍,可客戶寧可選擇昂貴的進口機,因為進口機的性能更穩定。“開始不理解,后來才明白,那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既然是改革,就要破舊立新、推陳出新。王勇強雙管齊下,從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兩方面,開啟自我革命。
延長產業鏈條,從單一的生產制造向設計、制造、銷售一體化升級,產品包括19個系列160多款糧機。
注重科技研發,引進150余名高級工程師,在上海和武漢設立電子產品研發中心和機械產品研發中心,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建立技術合作關系,每年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10多項,累計投入裝備研發資金超過1億元。
付出終有回報,永祥牌成套碾米設備連續兩屆獲得中國國際糧油產品及設備技術金獎;永祥牌日產150萬噸秈米成套裝備被國家科技部授予重大科技成果;連續多年被國家工信部授予“中國糧油機械制造企業十強”。
角逐藍海,站穩國際市場
2017年,益海嘉里投資有限公司在全球范圍招募糧機設備合作商。
消息一出,暗流涌動。
中國,全球最大的農業國;益海公司,中國最大的糧油加工企業之一。誰能攀上這樣一門“親事”,不管是業界名氣,還是經濟效益,都前景可期。
最終,在與歐美、日本等一眾糧機設備制造企業的角逐中,永祥糧機靠實力勝出。
王勇強說,這一仗證明,永祥糧機已從“游擊戰”轉入“陣地戰”。
何為“游擊戰”?隨著永祥糧機坐穩國內第一的位置,進軍國際市場是必然之路。可出去之后才發現,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和布局中,只能選取對手尚未涉及的空白點,以價格搶占市場——這就是王勇強口中的“游擊戰”。
不敢正面交鋒,如何走出國門?“我們珍惜每一次國際展會的學習機會,邀請國際知名專家來安陸現場指導,通過互聯網掌握世界先進水平……一路走來,遭到過白眼和冷落,忍受過傲慢與偏見,終歸學有所成。”王勇強介紹,目前永祥糧機的各種產品及零部件水平,已有60%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有了硬實力,才敢進入“陣地戰”。2018年,永祥糧機的產品出口創匯超過4000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