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糧食物流體系比較研究(一)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4-22 20:41:08
糧食物流體系是指糧食物流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的有機聯系并具有使糧食物流總體合理化功能的綜合體。它是涵蓄糧食運輸、倉儲、裝卸、配送、加工和信息應用的一個完整的“環節鏈”系統。糧食物流體系是糧食物流順暢運轉的支撐,是物流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糧食物流從糧食生產的合理布局開始,經糧食收購、儲存、運輸、加工到銷售服務的一系列實體運動取決于物流體系的規范建設和功能完善。要實現糧食物流科學化、合理化運作,促進糧食流通效率的提高,就必須重視和加強糧食物流體系建設。
一、國內外糧食物流體系建設
糧食物流體系作為糧食商品實體運動的依托和保證,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國和貿易國對此均給予了高度重視,無論是糧食物流體系的理論研究還是物流體系建設的實際運作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糧食物流技術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升。這對降低糧食物流成本、提高糧食物流和整個糧食商品流通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加拿大的糧食儲運體系及其運行
1、加拿大的糧食儲運體系
加拿大糧食總倉容略多于糧食產量,約6000萬噸。其中11.8萬個農場擁有倉容4500萬噸以卜農村收納庫倉容約700萬噸,終點庫和中轉庫倉容500多萬噸。
糧庫的性質看,加拿大糧食倉庫大體有五類:一是農場糧庫,即農場主自己的糧庫,主要用于糧食收獲后、出售前的整理和短期儲存。倉型多數為平底鋼板小型圓筒倉,因為這類倉型的機械通風工藝比較成熟,并配有清理、干燥和機械通風設備;二是收納庫,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中、西部農場周圍和交通沿線,負責接收農民運來的糧食。在加拿大谷物委員會的指導、監督下,進行糧食的分級、定等、稱重、清理、儲存和轉運。倉型多為鋼板筒倉,倉底平型,出倉時,糧食靠白重滑出倉外;三是中轉倉庫,分布于加拿大東部沿圣勞倫斯河流域、海邊和哈里法克斯港。主要功能是接收西部糧食并通過水路集運到出口港。加拿大全國共有30多個中轉倉庫,倉型多為大、中型鋼板筒倉,單倉倉容較大;四是終點庫(又稱終端庫),位于溫哥華港、魯伯特太子港、丘吉爾港和雷州灣。主要是接收各中轉庫運來的糧食,進行出口前的清理、稱重、檢驗、害蟲及有害生物的檢疫和處理等,這一工作由加拿大谷物委員會負責監督、指導,以使出口的糧食達到國際糧食市場需求標準。終點庫倉型主要是鋼筋混凝土立筒倉和鋼板立筒倉。五是加工廠倉庫,包括面粉廠、榨油廠和釀酒廠的原料庫。加拿大全國共有加工廠原料庫20多個,倉型一般為鋼筋混凝土立筒倉和鋼板立筒倉。加拿大糧食倉儲設施均由農場主和私營公司投資建設,其中除農場倉庫外其它糧庫只有經加谷委注冊登記后,才能夠建設并收購糧食,或者接受加拿大小麥局和其他糧食公司的委托,代理糧食儲存及轉運業務。
加拿大糧庫倉型比較單一,基本都是立筒倉,適應了糧食短期儲存、快速周轉的特點,便于機械化作業。筒倉以鋼板結構為主,一部分為混凝土澆注倉。配備了固定式絞龍、提升機、皮帶機、卸糧坑等機械進出糧設備和機械通風設施。農場糧庫一般都是鋼板倉,倉容與糧食產量相當,單倉容量約100-300噸,并根據需要配有機械烘干設施。收納庫有鋼板倉、混凝土倉及少量的木板倉,規模0.5-2.5萬噸不等,單倉倉容量在300-500萬公斤之間。終點庫和中轉庫基本都是混凝土筒倉,規模在10-25萬噸之間,單倉容量500-3000噸,、近年來,加拿大正在研究建設一種新型的錐體倉(漏斗倉),但這種倉型在結構設計和機械通風網道的布置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是一邊試用,一邊改進和完善。
加拿大糧食儲藏方式方法也比較單一,主要是研究發展物理的及生態的儲糧方法。一般是利用自然低溫進行機械通風儲糧,較少使用糧食熏蒸劑和防護劑。在農場糧庫,有時也用就倉烘干的辦法處理收獲后水分較高的糧食。氣控儲糧尚處于試驗階段,使用的氣體是60%的二氧化碳或氮氣。物理殺蟲方法研究較深入的是硅藻土殺蟲劑。目前在植物性殺蟲劑開發方面,正在研究用豌豆提取物殺蟲,試驗效果很好。
加拿大雖然儲糧氣候條件優越,但對儲糧技術的研究卻一直十分重視,在糧。食儲藏生態學研究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馬尼托巴大學農業工程系投資400萬加元建設的大型糧食實驗倉庫和實驗室,主要用于模擬研究各種氣候及生態條件下的儲糧技術和各種條件下不同糧種的物理特性。竣工使用以來,在實驗教學和儲藏技術研究開發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加拿大的糧食運輸體系
加拿大糧食產量的70%多用于出口,國內糧食集并主要依托85萬公里的公路和7萬多公里的鐵路,出口主要采取海運方式。糧食先由農場倉庫經公路運至800多個糧食收納庫,再由收納庫經鐵路運至16個終點庫,由終點庫海運將糧食出口到世界上70多個國家和地區。農場倉庫向收納庫集并一般是用載重約20噸的卡車走平均50公里的路程來完成的,收納庫向終點庫運輸則是由CN和CP兩大鐵路公司的2.5萬個車皮完成的,每個車皮載重約100噸,這些車皮基本上都是漏斗車皮,容量大、裝卸容易。在糧食鐵路運量中,CP(太平洋鐵路公司)約占49%,CN(國家鐵路公司)約占51%。糧食出口港有5個,即西部太平洋沿岸的溫哥華港和魯伯特太子港,東部的雷州灣港和圣勞倫斯港,北部的丘吉爾港。西部港口主要向中國、東南亞國家出口糧食、北部、東部港口主要是向歐洲和俄羅斯出口。糧食的集散、裝卸和臨時儲存全部是散裝作業。農場主接到加拿大小麥局的調糧通知后,將糧食用卡車運到交通沿線的中轉站,再由火車運往東西海岸的出口港。
西部平原的糧食通過鐵路運往1000公里以外的溫哥華港或魯伯特太子港。運往東部的糧食有兩條運輸線,一條是先通過鐵路運往安大略省的雷灣,在雷灣再由貨船經過2000多公里的運輸抵達圣勞倫斯港后出口;另一條是由鐵路火車立接運至圣勞倫斯港出口。北部哈德遜灣上的丘占爾港,一般是在夏季接收火車運來的糧食,然后再裝船出口。而出口至美國的糧食一般是由火車或卡車直達運輸。出口的糧食在中轉庫,由操作人員先采樣、定級,然后進行稱重。糧食從卡車的底部卸下,或用起重機抬起車廂從后部卸下;糧食落人地坑的柵欄口,由刮板輸送機輸送到斗式提升機的地坑,經斗式提升機提升,然后人倉。根據糧食的具體情況,操作人員通過倉頂的分配器把糧食輸入空倉或已有同等級糧食的筒倉。
加拿大糧食的“四散”流通,已形成比較完備的體系,糧食從收購、中轉到儲運的各個環節都采用散裝方式,系統配套,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糧庫作業采用智能化管理,每個中轉庫和港口庫都配備有完善的散流流通設施計算機管理信息網絡系統。糧食儲運設施配套,工藝先進、齊全,裝卸設備實現了標準化、專用化、系列化,且自.動化程度也比較高。科學合理的配套不但大大降低了糧食流通成本,也極大地提高了糧食運輸的效率。
更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從1975年就開始研究糧食的集裝箱運輸,近幾年的國內糧食集裝箱運輸有了較快的發展,目前已有5%的糧食通過集裝箱裝運出口,主要品種是豆類、油菜籽和啤酒大麥等。與散裝運輸相比,集裝箱運輸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散裝運輸的糧食容易遭致蟲害,散裝糧食也容易造成顆粒閑碰撞運輸工具而損壞,有人說谷物散狀裝卸—次,等級就會下降一個檔次,而集裝箱運輸就可減輕或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有效地保護糧食品質。從當前看,糧食集裝箱運輸成本較高,但隨著儲運條件的不斷改善,集裝箱運輸的優越性將更為明顯。據預測,到2005年,加拿大糧食集裝箱運輸占糧食運量的比重將達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