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收獲后每年因氣候潮濕、濕糧來不及曬干或未達到安全儲存水分,造成霉變、發芽的損失數量高達5%,相當于2500萬噸糧食。隨著土地的快速流轉,在糧食生產過程中,最重要、最迫切的就是推廣糧食機械烘干。
近日,筆者深入內蒙古固陽縣6個鎮、972個村民小組,對農村曬糧場地進行了調查。固陽縣常年播種面積180萬畝,2014年全縣糧食產量可達162435噸,油料產量可達59900噸。
據統計,全縣共有晾曬場地7159個,晾曬場地面積4572089平方米,其中硬化晾曬場地僅28700平方米。
當前,糧食晾曬成了種植戶的難 題。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加之農村麥場、地頭都種上了莊稼,晾曬的空間越來越小。據統計,農戶將糧食曬在自家平臺的占20%,曬在田間、房前屋后的占25%,曬在鄉鎮廣場、運動場、集貿市場等空地的占20%,占用公路晾曬的占30%,專用晾曬場地僅占5%。
過去固陽縣農村晾曬場地以土建為主,一家一戶比較零散,大部分晾曬場地年久失修。如今曬糧場地逐年“萎縮”或挪作他用,專用的晾曬場地所剩無幾。大多數村委會集體資金匱乏,維修晾曬場地資金一時很難解決。
有的農民把糧食直接晾曬在公路邊,路面沙石多,路面瀝青含有毒物質;再加上過往車輛排放尾氣,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糧食品質;公路曬糧,導致 通行不暢,每年因路邊曬糧引發的交通事故時有發生。
人工晾曬成本過高,而且農忙季節花錢還雇不到人。比如玉米,人工晾曬最低成本也得0.10元/斤左右;用烘干機的話,成本只有一半。一臺烘干機一天可將20噸玉米的水分從23%降低到14.5%,需要費用500余元;而人工翻曬到同樣水平,需要400平方米的水泥曬場和8個勞力進行3天以上的翻曬,雇工費用在1920元左右。
加快推廣糧食機械烘干,最大限度地減少儲糧損失,不僅是確保豐產豐收、穩定糧食總量、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保證糧食品質的重要手段。
隨著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逐步擴大,筆者建議也應加大對糧食烘干設 備的投入。
一方面,以糧食倉庫為載體,利用現有場地,擴大烘干設備投入國有糧庫,有利于烘干規?;驮O備利用率;有利于大批量糧食應急處理;有利于國有資產管理;有利于國家掌握糧源;有利于糧食技術人員運用所掌握的烘干、儲備檢測方面的專業知識,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另一方面,國家盡快出臺烘干設施補貼政策,加大農機具補貼范圍,鼓勵社會籌資,解決因土地流轉規模種植帶來的曬糧難問題。與此同時,烘干機企業加大技改投入,研制生產出質量更好、使用可靠、節能環保、操作簡便、經濟適用的通用機型,實現“一機多用”,從而提高烘干機的使用效率,推動烘干機械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