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看老天爺的“臉色”
“連續的陰雨天氣,糧食收下來沒法曬,眼睜睜地看著爛掉。”說起去年這個時候春糧的收成,黃建峰心里還在隱隱作痛。300畝地的小麥,他損失了將近5萬元。
在去年,黃建峰的遭遇并不是個案。原本從事糧食收購業務的顧愛民,正是在目睹了種糧大戶的遭遇之后,才萌生了投資興建烘干中心的想法。
“現在土地資源緊張,很多種糧大戶都沒有足夠的場地來曬糧食,即便是有場地,也得看老天爺給不給面子。”顧愛民說。今年上半年,他投資了150萬元,購置了一臺臺灣產的三久牌30噸級低溫干燥機,并在大麥開鐮前完成了設備安裝。
5月18日,平湖市首個由民間資本興建的糧食烘干中心開始造福農民。這幾天,預約烘干的電話不斷。而在烘干中心,頻繁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曬糧食,不用再看老天爺的"臉色"了。”
烘干逐漸成為一種剛需
“每年夏收和秋收時節,往往正逢江南梅雨和冷空氣南下,出現連續陰雨天氣的概率較高,嘉興每年都會因為烘干能力不足而損失糧食。”市農經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每年因干燥問題而損失的糧食達到6.75萬噸,相當于15萬畝糧田的年產量或87.1萬城鎮居民一年的口糧。
“我的基地有個比較大的場地,一次可曬五六十畝地的麥子,但是受天氣影響很大。”秀洲區王江涇鎮的種糧大戶吳水榮告訴記者,今年他種了800多畝的春糧,若是天氣好,自然曬干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在嘉興,像有他這么大曬場的大戶或者合作社是很少的。對于一些外地到嘉興承包土地種糧的大戶,那就更加不可能了。糧食機械化烘干已逐漸成為糧食儲存的一種剛需。
近年來,隨著“兩新”工程的推進和土地流轉的加速,嘉興糧食生產規模化發展迅速。據統計,目前全市承包種糧面積2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已達3912戶,承包面積49.36萬畝。
市農經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傳統的曬場翻曬已無法解決種糧大戶糧食產后干燥問題,一個是天氣不穩定,一個是土地資源緊缺,還有一個就是糧食機械化收割縮短了收獲時間,這進一步推動了糧食機械化烘干需求的不斷增長。
高“補”之下有勇夫
自從顧愛民決定投資建立魚圻塘糧食烘干中心,他就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從中央到省到市,前前后后他領到了16萬元的購機補貼。
高“補”之下必有勇夫。近年來,嘉興各級黨委、政府越發重視糧食安全保障工作,加大了糧食烘干設施的投入力度,積極鼓勵糧食烘干設施建設,各級對糧食烘干機的購機補貼率累計達到70~80%,糧食烘干機呈現快速發展勢頭。
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市擁有各類糧食烘干機械249臺,批處理能力3040噸,建立糧食烘干中心73個,分別比2010年底增長68%、75%和40%。而糧食烘干機則主要分布于糧食收貯企業、種子生產經營公司、糧油、農機合作社和種糧大戶中。
記者從市農經局獲悉,為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有力提高糧食產后減損能力、保障糧食生產安全,今年嘉興計劃新增糧食烘干機66臺,增加批處理能力700噸,新建烘干中心10個,總量分別比2011年增長26.5%、23%和13.7%,預計機械化烘干糧食將達到3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