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小暑,南方早稻也進入收割期,然而連續的陰雨天氣使得“曬谷”成為糧農的煩心事。建在涇口鄉糧管所的谷物烘干機投入使用沒幾天,直接運送濕糧來賣的種糧大戶和糧食經紀人接踵而至。
“告別靠天吃飯,推廣機械烘干”,這已經成為糧食產銷過程中亟待連通的“最后一公里”。
人工曬糧 靠天吃飯損失大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和消費國家,糧食收獲后每年因氣候潮濕,濕糧來不及烘干(曬干)或未達安全儲藏水分,造成霉變、發芽等,損失數量高達5%。
南昌縣涇口鄉最大的種糧大戶鄧繩文就吃過大虧。從2008年起,他承包了5000畝農田搞水稻種植,由于風調雨順,連年大豐收。嘗到規模化種植的甜頭后,2011年鄧繩文毅然將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萬畝。天有不測風云,當年晚稻收割期間,持續降雨使得剛收割上來的稻谷來不及曬干,600多噸稻谷發霉變質,損失近60萬元。望著倉庫里堆積如山的變質稻谷,鄧繩文認識到靠天吃飯終究不是辦法。
機械烘干 全天候作業成本低
2011年,在國家補貼政策的激勵下,鄧繩文在全省種糧大戶中率先一次性投資購買了9臺谷物烘干機,告別了多年來依靠人工曬糧的歷史,水稻種植從播種到翻曬入庫,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與傳統晾曬方式相比,機械化烘干作業不受場地和天氣條件的限制,大大降低了糧食的破損和二次污染,烘干后的糧食含水率均勻,儲存時間長,加工后的成色和品質也更佳。”南昌縣糧食局副局長姜建輝介紹。
“一臺烘干機將20噸稻谷的水分含量從30%降到國標13.5%,需要成本1200元;而人工翻曬到同樣水平,需要400平方米的水泥曬場和8個勞動力進行3天以上的翻曬,成本在2800元左右。”鄧繩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如今,除了烘干自產糧外,鄧繩文還對外承接業務。隨著糧食烘干訂單的增加,他的谷物烘干機也增加到了26臺,日烘干能力達到400噸,目前與他簽訂了糧食烘干業務的水稻面積達5萬畝。
投入過大 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
然而,機械烘干因投入過大,在我省推廣并不理想。
“今年1000多畝早稻受潮,有的已經開始發芽,正考慮賣到鎮里新建的糧食烘干廠去,價格低點也沒辦法了。”南昌縣蔣巷鎮全國種糧大戶劉長保說:“我們自己搞烘干設備資金投入大,有晾曬條件就不會考慮烘干,小農戶更是這種想法,能省一分是一分。”
在產糧大縣南昌縣,擁有糧食加工企業200多家,數量居全國前列,但擁有烘干機的企業卻僅有十幾家,完全滿足不了烘干需求。
為解決曬谷難的問題,引導農民轉變觀念,南昌縣今年引進了廣東泰通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投資800萬元,在種糧大鄉(鎮)蔣巷鎮、涇口鄉各建設了一個面向市場的烘干塔,每個烘干塔一年烘干能力達2萬噸,總共可以服務方圓30公里5萬畝農田,確保糧食豐產豐收、顆粒歸倉。
南昌縣農機局殷紅光介紹,糧食烘干是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最后一公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應予傾斜,政府部門應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