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加工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肩負著帶領糧食加工裝備行業發展的重任。4月23日,記者來到開封杞縣,探訪這個代表業內最高水平的研究中心。
把小麥變成面粉,可不是我們想像得那么簡單,需要經過清理、分級、輸送、配料、潤麥、研磨、篩分、配粉、計量包裝、自動控制等多道工序,要用到幾十種不同的加工機械。“但我國糧食加工裝備生產卻是一個有些尷尬的行業:它連接著糧食生產和加工,但卻長期處于技術含量低、產品相對粗糙的階段,許多精細設備為外國品牌所壟斷。”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武軍說。
為促進糧食加工業和裝備制造行業升級,滿足糧食加工現代化和規模化要求,2009年底,依托開封茂盛機械有限公司,國家糧食加工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把國字號的研究中心設在河南,說明了國家對咱這個糧食生產大省、加工大省的重視和殷殷期望。”開封茂盛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治永說。
“打破關鍵設備依賴進口的局面!”肩負著期望,胸懷著夢想,研究中心走上了糧食加工裝備自主創新的坎坷道路。
有一位山東客戶需要一種特殊的設備,希望不僅可以把麥粒表面腹溝里的泥土、麥毛等雜質揉搓打離并刷掉,還可以將混雜在小麥中的泥塊和強度較差的病害變質麥粒打碎、打離,并能經出灰口排出。研究人員反復試驗,改進,經過兩個月的努力,一種全新的臥式小麥打刷組合機成功問世,填補了國內空白。
在短短3年時間里,研究中心獲得了6項科技進步獎,申報了20多項國家專利,參與完成了8個國家標準的制定,創新研發出一批新型裝備產品,填補了9項國內和國際空白,一步一步縮小著同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
“我國每年大宗糧食加工量約3.8億噸,裝備技術水平的提升,有著非同尋常的社會效益。”曹武軍介紹,使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可以提高糧食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加工環節的糧食損失3%,每年可節約糧食1500萬噸,相當于新增種植面積約1600萬畝;按每噸加工能耗平均降低8%計算,每年將節約標煤約5億噸;同時,糧食加工過程中的廢水、廢氣、廢渣等有害物質排放也有所減少,對于緩解環境污染問題意義非凡。
“當然,最重要的是讓老百姓吃到潔白、筋道、整潔、安全的面粉和其他糧食制品。”曹武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