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擁有150年歷史、全球最大的糧食加工機械供應商,瑞士布勒集團(Bühler)首席執行官Calvin Grieder如此表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目前,全球65%的小麥加工、60%的動物飼料加工、65%的巧克力加工和50%的意大利面條谷物處理,由布勒集團提供設備。此外,其還供應著全球大約20%的金屬壓鑄元件。 今日焦點2009年5月9日
在一場遠甚1929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中,廣袤的中國市場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避風港。當然,對布勒來說,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糧食消費國。
眼下,布勒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正進一步深入。5月5日,布勒集團對本報透露:“我們目前正在積極籌建西安工廠。”該工廠的初始投資將為4000萬元人民幣。
而中國各地目前普遍推進的“產業結構調整”,亦為布勒提供了戰略擴張的契機。
此前,其在中國已有25年歷史的無錫工廠,已通過一次搬遷擴大了產能。2009年3月,適應了當地政府產業布局調整的要求——“退城進園”,布勒全球第二大工廠——無錫布勒機械制造公司,與布勒中國區總部一起,遷入了無錫高新技術開發區。
中國的分量
對一家糧食加工機械供應商來說,中國是一個無法繞開的市場。
25年前,布勒牽手無錫糧食機械廠,合資成立了無錫布勒機械制造公司,總投資1700萬美元。其中,中方占股49%,布勒占51%。這也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制粉機械、飼料機械和大米機械生產制造企業。
布勒中國區總裁Dieter Vogtli 坦言,“之所以選擇無錫,是因為當時我們最大的競爭挑戰就來自無錫糧機廠。”“對布勒而言,合資的主要動力在于,能夠成功進入中國市場。”2002年,布勒中國總部也在無錫成立。
目前,布勒中國區的營業額占其全球業務的8%-10%。但這個數字“當然不夠”,布勒首席執行官Calvin Grieder說,“中國的人口占世界的20%,我們希望中國區的營業額比重也能達到20%,只是當地銷售,不含出口”,“我們希望通過出口提高在中國的銷售額,但我們首要的原則是,在這里生產、在這里銷售適合本地要求的產品。”
即使危機的影響仍未見底,但談及中國區2009年的經營目標,Calvin Grieder仍明確表示:“2009年的銷售目標是要超越10億元人民幣,即實現20%的增長。”
布勒中國區總裁Dieter Vogtli稱:“我們發現,政府刺激內需的計劃已經有所見效,我們希望我們的客戶能從中得到好處,也希望政府能夠好好利用這些資金來改善食品工業,提高食品安全性、降低能耗等。”
原無錫糧機廠負責人、現任無錫布勒董事長張瑞林則對記者表示,布勒所從事的行業與國需民生緊密相連,受危機的影響比其它行業小得多。“如果涉及到13億人口的基本消費保證,那么這個市場也是可以保證的。”1
在張瑞林看來,中國政府對農業的傾斜力度、對保證中國糧食發展的決心,將給糧機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機會。
與政府雙贏
此次搬入無錫新區的無錫布勒,不僅將成為布勒在亞太區的生產基地,也將建成其在中國的研發中心、銷售服務中心和培訓中心。
早在2002年,布勒“開始知道無錫政府‘退城進園’規劃。”Dieter Vogtli回憶說。
“退城進園”是無錫市工業布局調整所走出的重要一步。按規劃,無錫老城區工業企業將外遷調整,其中,大型基礎產業將向沿江集中,特色制造業向工業園區集中,高新技術向科技園區集中。無錫布勒原址位于無錫市區南長街,亦屬搬遷對象。
據張瑞林介紹:“政府號召我們搬遷是在2005至2006年,而且,給了企業充分考慮的時間,允許我們5年內不走。”
Dieter Vogtli分析道:“舊址的優勢在于靠近市區,許多員工都居住在周邊,無需花費過多時間上班。但舊廠房已經有了一定歷史,建筑破舊,需要高額的維修成本,無法進行持續生產。”
“從長期考慮,工業區與居住區顯然有不同的職能訴求,靠近市區,總會給我們造成‘鄰里’麻煩。而新廠房不僅依照最新理念建造,可以融合工廠與中國區總部兩大職能,而且距離無錫機場以及滬寧高速近在咫尺,物流優勢明顯。因此,從一開始,我們就預見到,這一調整是有利于布勒設施升級和自身發展的。”
利弊分明,對布勒來說,重要的是,在搬遷過程中實現利益最大化。在談判過程中,張瑞林扮演著地方政府和外資之間的溝通角色。
最重要的當然是土地價格補償。“這一項就談了半年多時間,”張瑞林說,“退城進園不是一家企業的事。我們的原則是,比同類型廠家稍微好一點。這樣,中外投資方都能接受,南長區政府也能認可。”不過,他以保密為由,并未透露最終獲得的地塊補償價格。
Dieter Vogtli認為:“談判的過程雖然困難,但很公正。通過舊址土地補償來保護投資,結果是令人滿意的。”而這一占地10萬平方米、總投資達2.5億元人民幣的新工程,亦是布勒中國自身緩解產能壓力之所需。
雖然,Dieter Vogtli 認為,“搬遷過程中,在各不同機構、政府部門的協調上,還有提升空間。”比如,“在確定我們退城進園的情況下,市政項目的進度并沒有與動遷機構實現很好的協調。同樣的,新址的手續工作與遷址也沒有很好的連接。”
但經歷此番“退城進園”,Dieter Vogtli獲得了更多的“中國式”經驗。
“在中國,與社會和政府達成一致,要比在西方容易得多,因為中國的政府對于經濟現實以及企業需求有深刻而堅定的認識,對于經濟發展有明確的關注度,也鼓勵政府與企業雙贏的戰略格局。他們對于業務的深刻理解,讓我們印象深刻。”
抓住糧“機”
4月20日,布勒發布的2008年業績顯示,其訂單量同比增加3%,訂單總額達18.91億瑞士法郎,同比上漲2.9%;銷售額同比上漲7%,達18.93億瑞士法郎;營業利潤為1.58億瑞士法郎,同比增長14.3%。
Calvin Grieder說:“這是又一個創紀錄的年份。”在全球經濟動蕩的背景下,這的確是一份“逆勢”增長的成績單。
“畢竟,全世界的人總得吃東西。”布勒設備工程公司市場部經理Jürgen Simon這樣對記者表示。
不過,盡管如此,要想在這一輪經濟動蕩中“獨善其身”,并不容易。在布勒創下新紀錄的同時,其隱憂也在慢慢浮現。
相比2008年,布勒在2007年的訂單量同比增加為7%,訂單總額同比上漲8.6%,銷售額則同比上漲10%,營業利潤同比增速更是達34%。兩年數據相比,其2008年的增速已明顯放緩。
Calvin Grieder以“瑞士法郎匯率變動”為由,否認了“布勒盈利能力下降”的猜測。但他也坦承,相對而言,最困難的情況出現在其“金屬壓鑄”業務領域:“主要是跟汽車行業有關,金融危機對汽車工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比方說,我們壓鑄部門的業務、油漆涂層業務,都受到汽車業的影響。”
雖然,壓鑄部門業務僅占其全球業務量的15%,但目前還將面臨進一步被削減的命運。Calvin Grieder 透露:“工程部門的壓鑄業務,現在減少了大概50%。”
因此,布勒已把未來“保增長”的重點,放在了食品加工方面。Calvin Grieder稱:“食品加工作為一大業務重心,為布勒帶來了巨大的商機。特別是在這一特殊時刻,人們對食品生產安全與衛生問題更加關注了。”
這也是對布勒中國戰略布局的最好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