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粉城”刮起整合風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2-10 13:26:08
永城面粉企業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集團尚不能維持很久,那么,在政府規劃、指導甚至加壓下組建而成的五大面粉集團將會面臨什么樣的命運呢?有業內專家并不看好永城面粉行業內部的重組。
在有“中國面粉城”之稱的河南省永城市,一場由政府主導的“面粉食品企業整合”運動,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將全市148家面粉企業整合為5家大型面粉集團,以期進一步推動企業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增強風險抵御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
在經歷了自發成立行業協會規范行業競爭、自覺組建貸款聯保協會助力行業發展壯大的草根生長之后,永城這個全國縣級規模最大的面粉生產加工基地,開始在“政府之手”的作用下,加快步入“集團式”發展階段。
政府驅動型重組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永城就開始有人在自己家里干起了面粉加工業,但是規模普遍較小,產品單一,質量不高,生產的面粉多在本地銷售,外地市場份額較少。2002年成立了全國縣級第一家面粉協會永城市面粉工業協會后,永城面粉行業才逐步走向規模化、標準化。尤其是在2006年成立的全國縣級市第一家面粉行業貸款聯保協會,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企業發展的資金難題,永城面粉企業如虎添翼,迅速發展壯大。而在上述兩個協會的推動下,永城市也相繼推出了多項鼓勵、支持面粉食品企業發展的政策。
目前,永城市擁有日加工小麥100噸以上的面粉企業148家,年生產面粉30億公斤,是全國縣級規模最大的面粉生產加工基地,面粉及面制品國內占有率達15%~20%,省內更高達75%~80%.
不過,永城市的目標遠非如此。4月5日下午,永城市面粉食品企業整合工作會議在市委1號會議室召開,會議的目的是充分發揮永城“中國面粉城”的品牌優勢,爭創國家級“農副產品原產地地理標志”,更好地把永城面粉食品產業做大做強。為此,會議公布了《全市面粉食品企業整合活動實施方案》。
《方案》提出,在面粉食品企業自愿的基礎上,按照區域化布局,優勢化配比,協調化發展的原則,在永城市的東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各成立一家日產1500噸以上、年產值6億元以上的面粉企業集團。這五大面粉集團主體企業分別是東部金源集團、西部華星集團、南部遠征集團、北部三順集團、中部匯豐集團。
為了保證五大集團的順利組建,《方案》還提出市財政局、工商局、質監局、工信局、食品工業服務中心等單位要組成5個工作小組,分包5個企業,力爭用3個月的時間,完成整合組建工作。
5月30日,永城市“面粉食品企業整合活動”終于結出“碩果”,此次活動組建的第一家大型面粉集團——河南三順面粉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該市主要領導悉數參加了揭牌儀式。
據河南三順面粉集團董事長李萬增介紹,作為新建集團的主體企業,其原由河南省三順面粉有限公司等3家聯合而成,日處理小麥800噸,年加工小麥26萬噸,是永城市北部最大的面粉企業。根據整合活動的要求,新組建的集團又納入了七喜面粉8家公司,使集團一躍成為日加工面粉能力達2600噸,年加工能力78萬噸,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大型面粉企業。
同河南三順面粉集團一樣,在永城市的東部、西部、南部、中部的金源集團、華星集團、遠征集團、匯豐集團,也分別被注入了多家同區域的面粉企業,組建成了頗具規模的面粉集團。
“雖然永城市面粉企業知名度很高,在省內及全國擁有較強的影響力,但是,面粉食品企業的發展形勢仍不容樂觀。部分面粉食品企業還存在規模較小、應對風險能力較弱等方面的問題。”在4月5日召開的面粉食品企業整合工作會議上,永城市市長馬富國如此強調“整合”的必要性。
的確,根據永城市的官方數據,全市148家面粉企業年處理小麥400萬噸,生產面粉300萬噸。但是,全國最大的面粉加工企業五得利集團年處理小麥的能力則達到了730萬噸,面粉年產量548萬噸。永城市所有面粉企業加在一起,生產規模還比不過一個五得利集團。
而除了五得利集團,近年來,中糧集團、益海嘉里等糧油企業也都憑著強大的資本實力,開始在面粉加工領域跑馬圈地,面粉生產規模直追五得利集團。
從這個角度來看,永城市的擔憂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當地“小而散”的面粉加工企業很容易受到市場沖擊,抗風險能力很弱。
永城市的面粉加工企業也有聯合的愿望。2002年曾試圖集合永城市最大的8家面粉加工企業以及產業鏈內1家塑編公司,組成九鼎集團,共同打造統一的品牌。但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付諸實施。
2007年,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永城面粉業再次以華星粉業公司為龍頭,成立了河南華星粉業集團,并且由面粉工業協會秘書長、面粉行業貸款聯保協會會長李梅香出任集團總經理。
“目前華星粉業集團運轉正常,已經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永城面粉業的行業整合之路,成為永城面粉名副其實的‘龍頭老大’。”2011年年初,當李梅香面對記者的采訪時還如是說,但今年7月初記者再次來到永城時,得知她已經不再是華星粉業集團的總經理。
“華星粉業集團組建幾年來,幾乎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效果。”熟悉華星粉業集團的一位人士如此告訴記者。
永城面粉企業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集團尚不能維持很久,那么,在政府規劃、指導甚至加壓下組建而成的五大面粉集團將會面臨什么樣的命運呢?
記者就此采訪了永城新組建的五大面粉集團中的多家子公司。“加入集團,能夠提高企業的形象和市場認可度,同時,在銀行貸款、競拍原糧等方面也很有好處。”“政府成立集團也是為了企業更好的發展,能享受到國家、省、市的優惠政策,如果不響應號召,稅收給你定得高高的,政策收得緊緊的,就做不好了。況且,集團和子公司的注冊資金都是由財政直接撥付,我們幾乎沒有任何損失。”
這或許就是永城市為何能在短短兩個月內就將四五十家面粉企業組建成五大集團的主要原因。同時,記者還注意到,加入集團的各個子公司仍然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獨立品牌,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并沒有在品牌和產業鏈條上形成優勢互補,同未加入集團時沒什么兩樣。所謂的“集團”,只不過是一個松散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聯合體。
事實上,有業內專家并不看好永城面粉行業內部的重組,因為不同的企業捏合到一起,純粹的規模合并,未必能達到最優效果。大企業大集團需要企業內生性發展壯大,而非簡單的并購重組。
“嚴重同質化、產品低端化、附加值低等問題并非是組建五大集團能夠解決的課題,簡單地重組,并不能使1+1>2,走產業升級、產品升級之路,才是永城面粉行業做強的關鍵。”永城面粉行業一位頗具威望的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