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油企業跨國投資須出大手筆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2-10 13:21:45
我國不僅是人口大國,也是糧食、油料消費大國。民以食為天,不斷發展糧食加工,提高糧油加工水平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糧油加工機械及其前后延伸和配套產業大有可為。在17日結束的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暨糧油企業“走出去”戰略研討會上,各位官員、專家、企業代表共同探討了糧油企業,特別是糧機企業如何“走出去”的戰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糧油企業走出去的時機已經成熟
據中國貿促會糧食分會名譽會長白美清介紹,糧油行業特別是糧機制造業20多年來,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許多技術和產品已經接近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白美清特別指出,我國的產品以其先進性、經濟性、實用性深受發展中國家的好評,適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糧油工業的需求。白美清說“雖然我們有些產品還同國際先進水平有點差距,但是我們實用,價格也比較合適,所以深受發展中國家的歡迎。”
“國家的優惠政策也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例如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采取的經濟貿易優惠政策,還有中國貿促會糧食分會多次和中國進出口銀行進行聯系,積極爭取為糧機出口和對外經濟貿易合作取得優惠信貸支持等等。”中國貿促會糧食分會副會長王瑞元說。
目前,一批具有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已成為“走出去”的中堅力量。據初步統計,面粉年產20萬噸以上的企業已近30家,其中年產50萬噸以上的企業已達5家,大米年產20萬噸以上的企業已達20家,其中年產40萬噸以上的已達4家。植物油加工企業更是跨越式發展,目前日處理1000噸以上的油廠已達 40多家。這在世界糧油界也是位列前茅的。至于糧機制造廠,全國已有10多家成為骨干,其產品已遠銷國外,糧機出口大概占產量的10%左右。
“西進南下”尋求合作拓展市場
在談到該“走”到哪里去時,白美清說:“除了我們傳統的地區以外,目前應配合中國與東盟10+1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和上海合作組織,向經濟合作方面發展,要 ‘西進南下’拓展市場,西進中亞的同時我們需要向中東、非洲拓展,南下主要是東南亞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和南亞這一片,進而為將來東亞貿易區的形成及早布點設廠打好基礎。我認為區域性的經濟活動是大勢所趨,我們要及早布點,打好基礎,企業家應該眼光看的遠一點。”
“目前我國糧機企業在中亞市場相互惡意競爭,耗費很大,不能獲得應有的國際貿易利潤,不能保證優質的服務,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給中亞國家留下了低價自斥的印象,實際上我國的糧機產品從技術上和制造水平上都達到了國際的先進水平,只是不能在成套設備和參與區域競爭方面形成合力,影響了我們‘走出去’。一方面我們要積極“走出去”,把自己的優質產品、優良的售后服務推出去,占領區域市場。另一方面也要留意其他潛在銷售市場,及早進入,拓展市場。”中國貿促會糧食行業分會會長張桂鳳強調。
培育完整的產業鏈跳出小打小鬧格局
在研討會后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副會長宋廷明接受記者專訪時稱,盡管糧油企業規模水平較前些年有了較大提高,但目前的糧食行業仍存在“小、散、低”的局面,即規模小、地區分散、技術管理水平低。“走出去”戰略對于糧油企業來講,主要是組織一批中小企業走出去,這些企業的規模水平都比較適宜東南亞。但是就目前來講,能稱得上規模的民營糧油企業大概有一萬一千多家,年產值3700億元,其中1/3是糧機制造企業,大部分位糧食加工企業,而走出去的民營企業的年產值僅僅占年總產值的不到1%。
談及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宋廷明對記者說,一方面是民營企業自主知識產權設備、精加工設備、高端設備不多,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實力不足,形不成完整的產業鏈。“舉一個進口的例子,比如巴西盛產大豆,中國缺大豆,但是由于交通問題,中國的企業沒有自己的碼頭,沒有自己的運輸設備把大豆運出來,也就沒有辦法把大豆進行加工再出口,形不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而日本的企業做的是比較成功的,他們在密西西比河發現了盛產的糧食后,自己修建了碼頭,自己運輸回來,自己加工然后再出口,整個是一條龍加工生產,不再是小打小鬧格局。”
宋廷明指出,發達國家糧食加工企業工藝設備先進,科技含量高,裝備水平精良,加工層次多,產業鏈長,產品附加值高,原料基本上是吃干榨凈。要想提高我國“走出去”的民營企業競爭力,形成科學完整的產業鏈條是十分必要的。
“雖然我國糧油加工機械制造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如全行業缺乏統一的組織與管理,大企業不大不強,小企業不精不專的局面還十分突出;缺少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產品;缺乏有序的市場秩序和行業內的協調與溝通,相互壓價,低價競爭;研發能力不足,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高端市場的產品競爭力不強等等。”中國糧食行業常務副會長周明臣如是說。他還強調,糧油企業要想真正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立足腳跟,還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圓一個“中國糧機遍天下”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