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在地里怕生芽,收到家里怕發霉”。今年“三夏”期間,安徽省多地遭遇連續陰雨天氣,不少散戶收回的麥子沒能及時晾曬發生霉變,導致品質下降,損失不小。部分大戶則通過購進機械化烘干設備,避免了損失。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我省烘干機械的使用仍處“南多北少”的起步階段,規?;茝V仍有待時日。
舒城縣東方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葛義學,今年購進了2臺15噸的烘干設備,又花費了50多萬配套了輔助設施和場地,解決了以往晾曬的難題。 “一天能烘干6萬斤,我自己1200畝的小麥,只要十天就能全部烘干,如果晾曬最少得20天。 ”
據葛義學介紹,以他們主產的水稻為例,一般畝產600公斤的水稻,要按照種植面積的2-3%配套曬場,然而一臺10噸干燥機的干燥能力相當于10畝左右的曬場。在他眼里,稻谷得到及時干燥,水分受到嚴格控制,可以有效改善稻米品質,提高水稻生產附加值,“濕谷和干谷每斤之間的價格差異最少也在5分錢,最多能有3毛錢。 ”
其實,機械烘干的優勢早已被我省農戶熟知。 1991年洪災后,安徽省第一個烘干廠在懷遠建成,最初周邊不少農戶都搶著去那烘干糧食。然而,除了要支付烘干費以外,他們還要支付往返烘干中心的運費、人工費,烘干前后糧食的收集、分裝、稱重也將增加不少時間和人工成本,最終農戶還是愿意選擇收完即賣。
“目前我省已有65個縣區購進了烘干設備,但多數應用在糧食收儲企業和農墾系統,主要目的是滿足內部烘干糧種所需,不對外提供糧食烘干服務。”省農機協會會長郭子超告訴記者,由于購買和運行成本高,對場地和配套要求多,技術要求細,設備利用率較低,烘干機并不適宜一家一戶或者幾家幾戶購買,“但大戶或合作社購機,必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然而,目前我省種糧大戶和大型合作社的烘干設備保有量并不樂觀。除了經濟因素,究竟還有什么制約了其推廣?“雖然我國的烘干機保有量每年增長50%,但烘干機企業也成倍增長,其中不乏粗制濫造的產品。”奇瑞重工市場工程部五區總監燕雨認為,個別只租一間1000平米廠房、投入一百萬元的企業,生產出的產品很難保證質量,“這些魚龍混雜的企業,把質量不過關的設備輸入市場后,讓不少農民對烘干機失去信心。”他覺得,打開市場的關鍵在于規范市場,如果能由相關部門出面,成立專業協會并制定標準,烘干機械在我省的推廣必然能“提速”。
雖然企業有這樣的想法,但在郭子超看來,現在還是烘干設備發展的初級階段,讓政府部門出面“洗牌”仍“不到火候”。 “皖南水稻主產區的烘干機推廣就比皖北快很多。 ”他告訴記者,主要是因為水稻收割后含水很高,要想讓其達到安全倉儲的條件,必須把含水率降低到12%以內的安全水分,這就必須依賴烘干設備。而皖北的小麥由于收上來含水率就較低,只需簡單晾曬就可達標,“如果都像今年這樣連陰雨,皖北的推廣速度,肯定能有質的飛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