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收獲后脫粒、晾曬、貯存、運輸等過程中的損失高達15%,遠超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5%的標準!”20日,中國農機流通協會會長毛洪透露。
晾曬的尷尬:每年浪費一個湖北省的產量
“這其中,糧食收獲后因氣候潮濕、來不及曬干或未達到安全儲存水分,導致霉變發芽變質比例達5%,加上晾曬拋灑損失,浪費驚人!若按去年全國產5億噸糧食計算,就是浪費了2500萬噸,相當于湖北去年的糧食總產量!”今年6月,在“湖北省糧食烘干設備與糧食安全論壇”上,毛洪“語出驚人”。
正是秋收時節,9月26日,記者在仙桃市三伏潭鎮看到,鎮里的公路已被當地農民當成“曬場”,變成了“黃金公路”。當地農民告訴記者,秋糧晾曬缺乏場地,占道曬糧也是無奈之舉。“即便這樣,刮風下雨損失一些,老鼠麻雀偷吃一些,雜質灰塵摻了一些,損失不少!”
曬糧不易,如遇陰雨天氣,更容易造成霉爛損失。省農業廳副廳長王紅玲介紹,2009年5月,我省小麥夏收遭遇“爛場雨”,全省大面積豐收快到手的小麥發芽、霉變,其發芽霉變率高達60~70%,損失慘重。
“如能就地烘干,就能避免這樣的損失!”毛洪告訴記者,糧食烘干設備可在最短的時間內就近烘干糧食,保持糧食品質,也能避免農民馬路晾曬,造成污染和交通隱患。
“必須抓緊推廣糧食干燥機械化技術,使到手的糧食損失降到最低,鞏固湖北糧食主產區地位!”王紅玲認為,發展糧食干燥機械化對于糧食減損“立竿見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算一筆經濟賬:機械烘干絕對劃算
“我們上馬烘干設備這兩年來,基本沒有糧食浪費。”日前,江陵縣和豐農業公司總經理劉禮根告訴記者。
劉禮根介紹,以前稻谷收割完,晾曬就成了頭疼的問題。因為沒有場地,農民只能把糧食鋪到公路上去,公路上打場曬糧既不安全,糧食質量也不能保證。尤其是在江漢平原,夏收正值梅雨季節,一旦連續下雨則損失慘重。“我們今年估計要烘干1800萬斤糧食,不但不受場地和天氣影響,糧食也不會沾到沙石灰塵!”今昔對比,劉禮根樂開了花。
“搞糧食機械干燥絕對劃得來!”省農機局副局長皮少成算了一筆經濟賬:以水稻產區為例,一臺烘干機一天可將20噸水稻水分從30%降低到16%左右,需要費用500余元。而人工翻曬到同樣水平,需要400平米的水泥曬場和8個勞動力進行3天以上的翻曬,雇工費用需1200元以上。
湖北現狀:差距很大,潛力也大
眼下,不少種糧人也在算這筆經濟賬,并邁出了烘干這一步。天門華豐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吳華平介紹,華豐投資5000萬元、占地60畝的糧食倉儲烘干基地已經投入使用,日烘干糧食可達600噸。“不僅讓自己顆粒歸倉,還能為周邊農民提供服務!”
遺憾的是,湖北糧食干燥設備仍明顯滯后于其他糧食主產省。記者從省農機局獲悉,我省現有糧食干燥設備近1000臺套,干燥能力僅占全省糧食總量的5%左右,落后于全國近10%的水平,比江蘇、山東等先進省份差得更遠。
“發達國家的糧食機械干燥率超過95%,我國卻不足10%,全國烘干機械市場年產值達200億元。而湖北水稻烘干率僅5%,這意味著差距很大,市場空間也很大。”業內人士認為。
我省有關部門也看到了這種差距與前景,作出了相應的政策安排。皮少成透露,湖北將根據糧食產量“以產定量”,在江漢平原等糧食主產區上馬一批糧食烘干設備。此外,我省農機購置補貼將向糧食烘干機械傾斜,對于有發展條件的合作社和種糧大戶、農場等購買烘干機械的將優先安排補貼指標,補貼金額比例可達30%。